广西宾阳炮龙节几月几日
广西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很有特色的传统节庆之一,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先,祈福农业丰收和家庭团圆的盛会。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举行,历时三天,期间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炮龙舞、对插、音乐舞蹈、飞手鼓等。本文将从炮龙、节日历史、民俗活动、文化意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广西宾阳炮龙节的举办情况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炮龙
广西宾阳炮龙,是指将龙头、龙尾、龙身各部分分开制作,由上下几十个强壮男子手扛起来,舞动起来仿佛如真龙一般。炮龙之所以称之为炮龙,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宾阳壮族苗族自治县的蒲溪镇民间庆贺洞庭湖中元节开炮庆祝的风俗。后炮龙与当地传统的龙舞相结合,发展成了现在这样富有特色的文化盛宴。
炮龙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通过植物、竹等材料的拼接而成,用彩带、灯笼、丝带、花环等饰品进行装点,绝对不含一根钉子或钩子,可以舞动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寿命可达五年以上。炮龙舞依托于当地传统音乐,奏出的乐曲是将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的乐器进行融合形成的,其节奏强烈、热情欢快、风格各异,极具吸引力。
炮龙作为宾阳炮龙节最为核心的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炮龙舞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民俗艺术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不断为广大享受到传统文化大餐的民众带来惊喜。
2、节日历史
广西宾阳炮龙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壮族祭祀龙神的活动。相传,古时候宾阳县属于平南郡,在炎帝之孙启之治下,壮族祭礼常常祭龙。龙作为壮族神话中神的化身,被认为是神圣的,能带来滋润的雨水,为丰收增添信仰和希望。而且,畏龙神、崇龙神的情感也是源于龙意味着繁荣、兴旺和团结等美好的期望。
宾阳炮龙节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当地的炮龙节不同于其它地方的龙舞,它是将龙头、龙尾、龙身等不同的部分分开迎神,再匹配在一起编成龙,并在过程中开炮、撒红等,成为一个集健身、祈求好兆头于一身的民俗活动。
3、民俗活动
宾阳炮龙节从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炮龙舞、对插、音乐舞蹈、飞手鼓等,节日期间当地的壮族和邻近族群都会集聚在一起,共享这个传统节日。
对插是宾阳炮龙节其中的重要仪式,对插是指在炮龙舞的过程中,两条龙(两个舞龙队伍)的炮龙分别由两个舞龙队伍的龙头啮合相扣起来,一条龙的队伍向左转,一条龙的队伍向右转,再各自舞起来。不仅表现了炮龙之间的斗争,也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纯朴、团结和互助精神。
音乐舞蹈是炮龙节另外一个吸引人们的活动,炮龙节由于历史悠久,所以在音乐舞蹈这方面相对成熟,有很多的民俗音乐和舞蹈,其中让人津津乐道的包括“四响岩火”、“板垌炸翻天”、“六板梆子”等,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
4、文化意义
广西宾阳炮龙节是壮族民间传统节日的集大成者,而炮龙是该节庆活动中最重要的民俗表现形式之一。广西宾阳炮龙节传承和发扬了壮族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之外,广西宾阳炮龙节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传统底蕴,能够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对推动多民族和谐共处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广西宾阳炮龙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很有特色的传统节庆之一,是壮族人民祭祀祖先,祈福农业丰收和家庭团圆。本文从炮龙、节日历史、民俗活动、文化意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宾阳炮龙节的举办情况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本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广西宾阳炮龙节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里,传承和发扬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